吉隆坡侨南华小简介

侨南华小是于1917年,由雪隆海南会馆(天后宫)前身,即雪兰莪琼州会馆先贤所创办的夜校,宗旨是为海南人的孩子提供一个读书环境,旧址于谐街一店铺楼上。当时学生仅有5人。

隔年,学校迁至苏丹街雪兰莪琼州会馆(本会前身),并于3年后,即1921年正式注册,当时学生增至百余名。

1941年却因日军南侵,学校被逼关闭。不过,1945年再复办,并成立日校,学生人数增加至300余人。基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,校舍不敷应用,雪兰莪琼州会馆决定增建馆宇,奈何政府条例不允许民房作为校舍,只好另寻出路。

本会于1954年召开琼侨大会,商议迁校一事,并成立建校委员会,益友轩捐赠一块地皮,但基于面积太小,只好以2万8000令吉转售,作为建校基金。

1955年,重立建校委员会,并以7万5000令吉购得现校址(彭亨路),再维修原有的建筑物,改为校舍。隔年委任龙称铨为校长,学校也正式启用。

1957年,14间课室建竣,3年后校舍由当时的雪州州务大臣阿布巴卡开幕。

1988年两座旧校舍被宣布为危楼,加上学生人数日益倍增,现有校舍不胜负荷,董事部、家协及校友会筹划募款建校计划,并获得社会广大人士的热心捐助,于1993年建竣一栋4层楼新校舍(12间课室及礼堂)。

1993年至1995年期间,内有食堂、特别活动室及7间课室的行政楼装修工程完成,也拆除了两栋双层板楼,重建图书馆、电脑室、科学室、视听室等。当时的峇都区国会议员拿督庄智雅捐献10万令吉作为建校基金。

1999年,新校舍第五楼顶楼开始动工,隔年主办侨南行筹款增设硬体设备,2000年第五层楼开始启用。

2001年主办十大义演筹款增建第3期行政楼及L型课室,获得各界善心人士支持,2002年尾建竣,2003年正式启用,同时也扩建资讯中心,以应付电脑科技时代的来临。

同年,开始筹募第4期增建16间课室与多元礼堂的建校基金,食堂则重新建造。

2004年,向政府申请争取校后地段作为学生的活动空间,而第4阶段的建校计划也获得政府批准,隔年开始展开多项筹募建校基金义演与义卖会。

2008年,校后地段进行建造学校草场,拿督邢福鑫辞董事长一职,由云逢豪接任。

2009年,草场建竣并开始使用,2010年则维修及粉刷行政楼、图书馆与会议室。

2011年,增添办公室新桌椅、窗帘布及图书馆铺设地砖。

2012至2013年期间,成立4间数码课室、维修及粉刷课室、行政楼、图书馆及会议室。同时教员办公室也增添6台电脑。

2014年,推行“梦想成真”计划,提升7间课室为数码课室,讯息与通讯科技课室安装34台电脑。

2016年,新礼堂启用,推行Allschools系统以传达通告及家课给家长,并再提升6间数码课室,1间功课督导班也安装数码板。

2017年,迈入100週年,举行空前盛大的吉隆坡侨南华小百年校庆嘉年华,系列欢庆活动包括11月4日历史走廊软开幕及教学研讨会、11月12日举行火炬行,约500人从雪隆海南会馆(天后宫)出发到侨南华小,美食•文化汇聚,以及今天的千人宴。

为了纪念这个百年历史性的一刻,100名侨南华小学生特制了米绘地画(KOLAM)校徽,创下大马纪录大全“以米绘地画制作最多校徽的小学学生”。

这100名小学生是由三大民族组成,制作了100张100CM X 100CM的校徽,除了体现马来西亚精神,各族文化融为一体外,也把侨南大勇无惧、团结一致,上下一心的精神发挥淋漓精致。

 

吉隆坡侨南华小百年校庆筹委会为了留住这珍贵的一刻,特别出版《吉隆坡侨南华小百年校庆特刊》,记载海南先贤与热心社会人士为侨南华小做出的贡献与牺牲,崎岖来得不易的建校之路,全被记录在特刊内。

2018年,获教育部甄选为转型学校计划3.0的试点学校,通过6大核心价值去发掘学生的潜能、塑造卓越学生。

2019年6月16日,啟用吉隆坡侨南华小21世纪课室,携手教育局官员推广21世纪改革教学法,满足社会转型所需的6C 核心能力(Critical Thinking ,Communication ,Creativity ,Collaboration ,Citizenship ,Characteristic )。